咨询热线:400-9696-399

FSPR术有效降低肌张力

来源:上海壹博医生集团   发布时间:2012-07-09   编辑:Dr.Eber

  脑瘫(脑性瘫痪的简称)又称脑性麻痹,是以中枢性运动障碍及姿势障碍为主、伴有不同程度的智力障碍、癫痫、视觉、听觉、表达及行为感情障碍的临床综合征。该病症状较多,不同年龄阶段会有不同表现:新生儿往往有不明原因的尖声哭叫、睡眠过多或过少、吮吸无力、吞咽无力、易受惊吓等;婴儿期更为明显,婴儿期刚症状更为明显,患儿的运动功能与智力行为能力明显落后于同年龄段的正常孩子。

  痉挛型为最常见脑瘫

  随着现代人群生活方式的改变、围产科学的发展、早产儿增多等因素的影响,脑瘫发病率呈现上升的趋势。根据患儿全身肌张力状况,目前临床上将脑瘫分为五种类型:1、痉挛型,这是最常见的一种;2、手足徐动型;3、弛缓型;4、共济失调型;5、混合型,既有痉挛的症状,又有手足徐动或共济失调的表现。而其中痉挛型脑瘫是为最常见的一种类型,其发病率最高,约占全部脑瘫患者的60%—70%。

  临床发现伸张反射亢进是痉挛型的特征,病变波及锥体束系统,肌张力增高,肢体活动受限。上肢常表现为屈肌张力增高,肩关节内收,肘关节屈曲,腕关节屈曲,手指屈曲呈紧握拳状,拇指内收,紧握于掌心中,下肢大腿内收肌张力增高,髋关节内旋,大腿外展困难,踝关节屈。卧位时膝关节、髋关节呈屈曲姿势,俯卧位时抬头困难,仰卧位时头后仰或低头。坐位开始时,头向后仰,以后能坐时,两腿伸直困难,脊柱后凸,跪时下肢呈 “W” 形。站证时髋、膝略屈,足尖着地。行走时呈踮足、剪刀样步态。

  FSPR术治疗痉挛型脑瘫更有针对性

  到目前为止,脑瘫在全世界范围内也属于一个医学难题,其发病率之高、治疗难度之大一度使医学界感到颇有压力,特别是内科治疗几乎无法可施。但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外医学工作者都在探索从神经解剖学的角度,对痉挛性脑瘫患者实施外科手术术后辅以系统的康复训练,则有90%的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得到了极大的改善,恢复了生活自理能力。

  近年来由于基础医学的进步,设备的更新,多导联电生理记录仪的应用,多术式结合的治疗方案的出台,使SPR(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有了长足的进步,从解剖层面的手术上升到功能层面的手术,这就是FSPR(功能性选择性脊神经后根部分离断术)。术中是通过多导联电生理技术进行术中监测,决定脊髓神经后根的切除比例,使切除感觉神经的范围和比例更科学更客观。

  全面调整患者的肌肉张力,使痉挛肌肉的肌张力尽量接近正常状态。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脑瘫患者的肌肉痉挛并非局限于单个肌肉,往往表现为多个肌肉或肌群痉挛,而FSPR术就可以达到全面调整肌张力的作用,且可以长期、稳定、有效地解决患者肌肉痉挛的痛苦,为其运动功能最大限度的恢复提供了前提条件。

  另外,FSPR术还有着其他手术无可比拟的优势,其只是选择性阻断部分神经后根纤维,而不会影响支配肌肉运动的神经前根及运动功能。具体的手术部位,可以根据患者具体病情而定:在腰椎部进行手术可解决下肢痉挛,在颈椎部进行手术可解决上肢痉挛。

  目前我们在临床中采用术中电生理监测技术,选择解除肢体痉挛→康复→矫形→再康复的治疗途径,与国外治疗模式一致,保证了手术效果,降低了手术风险,提高了手术疗效,也避免痉挛复发,改善运动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工作能力,实现了他们回归社会的目的。

推荐阅读/ Recommended reading

网站版权所有:上海壹博医院 沪ICP备2021021912号-3 本网站信息仅做健康参考,并非医疗诊断和治疗依据,具体诊疗还请遵照经治医师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