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400-9696-399

痉挛型脑瘫的针对性康复

来源:上海壹博医生集团   发布时间:2015-09-11   编辑:Dr.Eber

   痉挛型脑瘫是目前临床上最常见的一类,患儿扶站时两足下垂、内翻,足尖着地,足底不能踩平,走路时呈剪刀样步态。其步幅小,用足尖行走,不能奔跑。痉挛症状常在用力和激动时加重,安静入睡时减轻。由于关节痉挛,自主运动十分困难。偏瘫者为环形步态,因其患侧伸直而难于屈曲,行走时需将骨盆抬高。下肢向外做半圆形旋转动作。


  概括来说,痉挛型脑瘫主要表现有以下4大特点。
 
  1、运动落后和主动运动减少:正常小儿3个月时俯卧位时会抬头,仰卧位时有踢腿动作,而脑瘫患儿很少有这些动作。正常小儿4~5个月时能主动伸手触物,而脑瘫患儿上肢活动很少。
 
  2、肌张力异常:脑瘫患儿比正常儿张力低或增高。
 
  3、姿势异常:脑瘫患儿经常有头向后仰,6个月坐位时后倒,两腿夹紧,把尿和更换尿布困难等等。
 
  4、反射异常:正常小儿头部位置突然放低有拥抱反射(如惊吓一样表现),一般6个月以后消失,而脑瘫患儿不消失。还有其他各种反射异常。
 
  为了提高生活质量,减少残疾,减轻家庭及社会负担。医学专家们总结出了行之有效的训练方法来帮助小儿脑瘫(脑性瘫痪)患儿康复。痉挛型脑瘫患儿均有程度不同的运动障碍,通过各种运动训练手法能有效改善关节活动度,防止关节挛缩变形,降低肌张力,提高平衡和协调能力,从而消除或改善运动障碍。
 
  1、关节活动度的改善训练和稳定性、协调性训练:
 
  各大关节的被动关节活动训练;对于严重的有踝阵挛或肌紧张的,可配合痉挛肌治疗仪治疗;手口眼和手足口协调性训练;双上肢支撑训练(既可促进手支撑和手指的伸展、抬头,也可促进髋关节伸展),训练床上被动支撑、楔型垫上训练以及滚筒上训练。
 
  立位促通板训练以促进站立并加强下肢稳定性;年龄3周岁以上的可利用骑自行车、跑步机加强下肢训练。利用股四头肌训练仪既可增强下肢肌力,又可促进下肢分离运动的完善;利用娱乐体操,提高上肢侧举、上抬、外展的关节活动;手指训练可用捏取小食品、玩积木、叠纸、持笔描图、木钉盘训练等。
 
  2、增强体轴性旋转能力和体干的活动能力训练:
 
  体轴回旋模式(卧位、坐位、立位);仰躺于滚筒上,利用滚筒的旋转性,使患儿双下肢、髋关节、躯干以及颈背部出现伸展姿势,也可以缓慢转动滚筒,使患儿重心左侧或右侧转移,反复操作,让患儿感觉重心的变化;翻身训练:反射式翻身;手部控制式翻身;腿部控制式翻身;头部控制式翻身。
 
  3、坐位及坐位平衡训练:
 
  坐位平衡取决于头部的位置,躯干肌负重能力,头躯干和肢体之间的协调能力,先进行坐位的保持训练。患儿能独坐后进行前方、左右、后方平衡,重心转移、复原的感觉训练,可借助Bobath球、平衡板进行训练以增强训练难度。
 
  4、爬行训练:
 
  四爬位的保持;四点、三点、两点支撑负重平衡训练;训练爬行。
 
  5、跪位训练:
 
  扶物双膝跪训练;不扶物双膝跪;单腿跪训练。
 
  6、立位及立位平衡训练:
 
  坐位到立位;跪位到立位;单腿站立;下蹲起立训练;立位平衡训练。
 
  7、步行训练:
 
  步行需要有一定的平衡能力、重心转移能力以及主动屈髋屈膝及足背屈功能。独站完成后,可利用助行器、步行阶梯、平行杠练习行走,若有双下肢交叉可利用外展步行板进行训练。
 
  临床观察到脑瘫患儿的智力越好、开始训练的时间越早、训练越是规范者,则训练效果也越好:也就是说,同年龄合并智力低下的患儿治疗效果明显低于智力好的患儿。诊断治疗越早,效果越好,小于6个月开始治疗的正常化率大大提高。
网站版权所有:上海壹博医院 沪ICP备2021021912号-3 本网站信息仅做健康参考,并非医疗诊断和治疗依据,具体诊疗还请遵照经治医师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