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400-9696-399

痉挛型脑瘫针对性康复才有效

来源:上海壹博医生集团   发布时间:2015-10-15   编辑:Dr.Eber

   研究发现,痉挛型脑瘫患者因为上运动神经元损伤导致肌张力增高,出现痉挛,是一种由牵张反射高兴奋所指的、以速度依赖的紧张性牵张反射增强、伴腱反射异常为特征的运动障碍。所谓痉挛的速度依赖是指伴随肌肉牵伸速度的增加,痉挛肌的阻力(痉挛的程度)也增加。

 
  神经性因素表现为肌肉运动单位的活动由于牵张反射高兴奋性而增加,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后的痉挛、折刀样反射和阵挛皆属此类;非神经性因素则表现为结缔组织的弹性成分和肌肉的黏弹性成分的改变,尤其是肌肉处于拉伸缩短位制动时。
 
  在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后,可因神经因素造成肢体处于异常位置,并由此导致非神经因素的继发性改变。因此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后的肌张力过强时神经性因素和非神经性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痉挛与肌张力过强并非同等。
 
  所以痉挛型脑瘫患者表现为牵张反射异常;紧张性反射的速度依赖性增加;腱反射异常;具有选择性,并由此导致肌群间的失衡,进一步引发协同运动功能障碍。临床上表现为肌张力增高、腱反射活跃或亢进、阵挛、被动运动阻力增加、运动协调性降低。
 
  在此提醒一点,要注意痉挛与肌张力过强的区别,肌张力过强时的阻力包括动态成分和静态成分,动态成分为肌肉被动拉伸时神经性(放射性的)因素和非神经性(生物学的)因素所致的阻力,静态成分则是肌肉从拉长状态恢复到正常静息状态的势能,为非神经性因素。
 
  对痉挛型脑瘫来说,常表现有运动落后和主动运动减少:正常小儿3个月时俯卧位时会抬头,仰卧位时有踢腿动作,而脑瘫患儿很少有这些动作。正常小儿4~5个月时能主动伸手触物,而脑瘫患儿上肢活动很少。另外,患儿比正常儿的张力低或增高。
 
  痉挛型脑瘫患儿还会存在异常姿势(经常有头向后仰,6个月坐位时后倒,两腿夹紧,把尿和更换尿布困难等等)以及反射异常(正常小儿头部位置突然放低有拥抱反射(如惊吓一样表现),一般6个月以后消失,而脑瘫患儿不消失。还有其他各种反射异常)。
 
  患者的痉挛症状常在用力和激动时加重,安静入睡时减轻。由于关节痉挛,自主运动十分困难。偏瘫者为环形步态,因其患侧伸直而难于屈曲,行走时需将骨盆抬高。下肢向外做半圆形旋转动作。为了提高生活质量,减少残疾,减轻家庭及社会负担,我们们总结出了行之有效的训练方法来帮助脑瘫患儿进行康复。
 
  增强体轴性旋转能力和体干的活动能力训练:体轴回旋模式(卧位、坐位、立位);仰躺于滚筒上,利用滚筒的旋转性,使患儿双下肢、髋关节、躯干以及颈背部出现伸展姿势,也可以缓慢转动滚筒,使患儿重心左侧或右侧转移,反复操作,让患儿感觉重心的变化;翻身训练:反射式翻身;手部控制式翻身;腿部控制式翻身;头部控制式翻身。
 
  坐位及坐位平衡训练:坐位平衡取决于头部的位置,躯干肌负重能力,头躯干和肢体之间的协调能力,先进行坐位的保持训练。患儿能独坐后进行前方、左右、后方平衡,重心转移、复原的感觉训练,可借助Bobath球、平衡板进行训练以增强训练难度。
 
  爬行训练:四爬位的保持;四点、三点、两点支撑负重平衡训练;训练爬行。
 
  跪位训练:扶物双膝跪训练;不扶物双膝跪;单腿跪训练。
 
  立位及立位平衡训练:坐位到立位;跪位到立位;单腿站立;下蹲起立训练;立位平衡训练。
 
  步行训练:步行需要有一定的平衡能力、重心转移能力以及主动屈髋屈膝及足背屈功能。独站完成后,可利用助行器、步行阶梯、平行杠练习行走,若有双下肢交叉可利用外展步行板进行训练。
网站版权所有:上海壹博医院 沪ICP备2021021912号-3 本网站信息仅做健康参考,并非医疗诊断和治疗依据,具体诊疗还请遵照经治医师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