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400-9696-399

痉挛型脑瘫的特点与治疗

来源:上海壹博医生集团   发布时间:2012-07-09   编辑:Dr.Eber

  无论哪种类型的脑瘫,均具有非进行性脑损伤或发育障碍的特点,其临床表现多以运动发育落后、姿势及运动模式异常、原始反射延迟消失、立直(矫正)反射及平衡反应延迟出现、肌张力异常为主。其中最常见的就是痉挛型脑瘫,约占全部脑瘫患儿的60%~70%,低出生体重儿和窒息儿易患本型脑瘫。下面,我们就跟随孙成彦教授一起去了解一下痉挛型脑瘫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

  痉挛型脑瘫主要损伤部位是锥体系,但病变部位不同,临床表现也各不相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肌张力增高,被动屈伸肢体时有“折刀”样肌张力增高的表现。关节活动范围变小,运动障碍,姿势异常。患者动作幅度小、方向固定、运动速率慢。

  2、由于屈肌张力增高,多表现为各大关节的屈曲、内旋内收模式。

  3、患者上肢表现为腕关节掌屈,手握拳,拇指内收,手指关节屈曲,前臂旋前,肘关节屈曲,肩关节内收。过多使用上肢,易出现联合反应,使上肢发育受到影响。

  4、患者下肢表现为尖足,足内、外翻,膝关节屈曲或过伸,髋关节屈曲、内收、内旋,大腿内收,行走时足尖着地,呈剪刀步态。下肢分离运动受限,足底接触地面时下肢支持体重困难。

  5、多见躯干及上肢伸肌、下肢部分屈肌以及部分伸肌肌力降低。

  6、痉挛型双瘫在脑瘫患儿中最为常见,主要表现为全身受累,下肢重于上肢,多表现为上肢屈曲模式和下肢伸展模式。

  7、痉挛型四肢瘫一般临床表现重于痉挛型双瘫,可表现为全身肌张力过高,上下肢损害程度相似,或上肢重于下肢。由于大多一侧重于另一侧,因此具有明显的姿势运动不对称。

  8、痉挛型偏瘫患儿临床症状较轻,具有明显的非对称性姿势运动,一般6个月后显现症状,1岁后左右差别明显。正常小儿很少在12个月前出现利手,痉挛型偏瘫的患儿却可在12个月前出现利手。此型可见明确的影像学改变。

  9、患儿视觉发育速度缓慢、视觉体验效应不足、视觉功能发育不足,影响粗大和精细运动发育速度和质量。另外还可有不同程度的智力落后、胆小、畏缩、内向性格等。

  10、临床检查可见锥体束征,腱反射亢进,骨膜反射增强,踝阵挛阳性。2岁后病理反射仍呈阳性。

  痉挛型脑瘫的治疗方法

  痉挛性脑瘫从治疗机理上来讲包括三个步骤:解除痉挛、矫正畸形及康复训练,目前为止,FSPR手术(即功能性选择性脊神经后跟部分离断术)是首选方法。该术式是通过多导联电生理技术进行术中监测,决定脊髓神经后根的切除比例,使切除感觉神经的范围和比例更科学更客观。

  全面调整患者的肌肉张力,使痉挛肌肉的肌张力尽量接近正常状态。脑瘫患者的肌肉痉挛并非局限于单个肌肉,往往表现为多个肌肉或肌群痉挛,而该手术就可以达到全面调整肌张力的作用,且可以长期、稳定、有效地解决患者肌肉痉挛的痛苦,为其运动功能最大限度的恢复提供了前提条件。

  FSPR只是选择性阻断部分神经后根纤维,而不会影响支配肌肉运动的神经前根及运动功能。具体的手术部位,可以根据患者具体病情而定:在腰椎部进行手术可解决下肢痉挛,在颈椎部进行手术可解决上肢痉挛。腰部和腰骶的手术疗效基本一致,目前主要选择在腰骶的骨尾,降低了手术风险,减少了并发症。

  每次手术前都会针对患者不同情况作出包括术前评估、选择合适方法等,建立一整套科学合理的个体化治疗方案,同时在实施FSPR后也应坚持长期正规的康复训练,从而保证康复疗效。此外,部分病人在FSPR后还应施行相应的矫形手术,比如针对患者剪刀步、足内翻,等畸形进行矫正性的治疗。

  需要重视的一点是,术后的康复训练是疗效的保证,手术解除了肢体痉挛,目的是为日后的康复训练打下基础。脑瘫治疗是多阶段的长期工作,需要不同的专业人员协同配合,发挥团队精神,包括家长的积极参与社会的支持才能更快达到有效地控制疾病症状、改善功能治疗脑瘫的目的。

  一般要求从术后三天起, 就要在医务人员的指导下开始作双下肢的被动运动,鼓励作主动肌运动,关节活动,使患儿及家长认识到经手术后只是治疗的开始,手术后的训练才是提高及恢复其潜在功能的重要保证,术后的康复治疗应贯穿患者的一生,因而需要患者及患者家庭的长期配合,方能取得满意的疗效。

网站版权所有:上海壹博医院 沪ICP备2021021912号-3 本网站信息仅做健康参考,并非医疗诊断和治疗依据,具体诊疗还请遵照经治医师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