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400-9696-399

重视小儿脑瘫的早期科学防治

来源:上海壹博医生集团   发布时间:2014-07-15   编辑:Dr.Eber

  要预防小儿脑瘫,就应做到对脑瘫高危儿的定期随访与发育监测。特别是出生时早产者,半岁内最好每月检查一次,半岁后每2月检查一次,直到正常行走或会说话以后。检查结果有异常的应该做好系统干预治疗,在医生的指导下成长。

  要降低早产儿发生脑瘫的风险,我们也要重视对其进行按摩、主动及被动的运动训练。这些康复措施都能更好的促进早产儿的大脑运动机能发育,而且婴儿年龄愈小、脑发育愈快,脑部受损伤后其康复能力也会愈强。

  1、按摩:由于皮肤和大脑在发育上存在同源性,通过适度按摩,能对宝宝大脑产生良好刺激,促进大脑发育。如果同时进行捏积(每天2次,每次5~10分钟),还能增进早产儿消化功能,增加体重,并增强宝宝宝的免疫力。

  2、被动体操:给6个月以前的宝宝做被动体操,其实就是帮他动动胳膊和腿,每天练习10分钟,不但可以使宝宝的四肢灵活起来,还能促进其运动发育。最新的近红外光谱技术证实,进行被动运动时,新生儿相应的脑区血流量增加,总血红蛋白上升。这种变化对促进宝贝脑的发育和损伤的修复是十分有利的。

  3、主动运动:这些训练应该依据孩子的生长逐步进行。满40周的婴儿可进行俯卧位抬头训练;宝宝3~4个月时可进行翻身训练、平衡训练及抓握训练;坐位训练从早产儿5~6个月开始进行;7~8个月时可以进行爬行训练,前提是宝宝已经学会翻身;9~12月期间可以对早产宝宝时行扶站、扶走和独走训练。

  对于早产儿一定要加强护理,出生后应进行一系列的运动训练,以降低脑瘫发生的风险。早产儿的父母只要按照一定方法在家中给孩子做按摩、体操(每日两次,每次5~15分钟)和强化的主动运动训练,如按月龄增长做相应的抬头、拉坐、翻身、坐、爬、站和走等运动,促进运动张力发展。同时纠正不正常姿势,发展正常姿势,这些方法既安全又可行,并且经过研究证明是有效的。

  当然,临床上还是会有部分早产儿不幸罹患儿小儿脑瘫,我们必须做到对这些孩子的早期防治,其目的在于1、发展抵抗重力的正常姿势反射和肌张力,促进正常运动功能的形成和发育;2、阻止异常姿势反射和肌张力的发展;3、建立和发展独立日常生活能力;4、发展交流能力;5、发展灵活和应变能力;6、防止异常模式的固定化及挛缩畸形的发生和发展。

  在做到早期防治,就必须牢记脑瘫症状,但脑瘫婴儿早期不易被发现或不典型,可仅仅表现为四肢发僵或过于松软、活动减少、常握拳、手指不易张开,到一定月龄后不会抬头、坐、翻身等。随着月龄的增加,症状会逐步表现出来。另外有些患儿可能会有流口水、斜视等问题,但这些问题因为都是脑瘫的合并症状,所以不能简单要求医生做这些治疗。

  单单治疗这些脑瘫症状只是治标不治本,而且不能得到根本的解决。实际上这些患者的下肢走路和上肢活动都会有不同程度的问题。脑瘫孩子一个最根本的问题就是肌张力异常和痉挛的存在,如果这些不解决的话,各种治疗就都无法明显改善脑瘫患者的生活质量。

  临床上也会有17.18岁左右的脑瘫孩子才来手术,这时可以看到由于痉挛和肌张力异常的存在,导致骨骼和肌肉不能同步生长,会有不同程度的小腿萎缩现象。因此一旦孩子确诊是痉挛性脑瘫孩子,在2岁半左右就可以做这个手术,以后可以做到和正常人一样,实现生活独立。

  FSPR脑瘫就是通过对脊髓神经后根的处理,全面调整患者的肌肉张力,使痉挛肌肉的肌张力尽量接近正常状态。脑瘫患者的肌肉痉挛并非局限于单个肌肉,往往表现为多个肌肉或肌群痉挛,而该手术就可以达到全面调整肌张力的作用,且可以长期、稳定、有效地解决患者肌肉痉挛的痛苦,为其运动功能最大限度的恢复提供了前提条件。

  由于痉挛型脑瘫患者术后痉挛的解除,肌张力降低,必须注意加强肌力的训练,特别是加强负重肌力的训练,小儿脑瘫手术治疗以臀大肌、股四头肌、小腿腓肠肌为主。此外,小儿脑瘫手术治疗姿势与平衡能力的训练、站立及行走训练都要注意科学的方法。康复训练时间一般需坚持一年以上,其后转入长期的家庭康复期。

  脑瘫患儿在手术后由于痉挛的解除、肌张力降低,原本的肢体状态被改变,所以必须早日开展术后的肌力康复以恢复正常状态。这里所说的肌力训练以臀大肌、股四头肌、小腿腓肠肌为主。此外,姿势与平衡能力的训练、站立及行走训练都要注意科学的方法。总而言之一句话,对脑瘫患儿来说,手术之后的功能康复是很重要的。

网站版权所有:上海壹博医院 沪ICP备2021021912号-3 本网站信息仅做健康参考,并非医疗诊断和治疗依据,具体诊疗还请遵照经治医师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