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400-9696-399

明析脑瘫异常反应坚持早期治疗

来源:上海壹博医生集团   发布时间:2014-09-30   编辑:Dr.Eber

  因为大脑功能的损伤,小儿脑瘫患者多有情绪或行为异常的表现,据大量实验和临床资料表明,脑的边缘系统特别是海马回受损时,即可引起患儿情绪异常。按照小儿发育规律来说,正常的宝宝多能达到“七坐八爬”的标准,而患有脑瘫的婴儿则远远达不到这个发育指标。

  一般来说,脑瘫孩子在临床上常常表现为3个月不会抬头,4个月不会笑,4个月两手仍紧紧握拳不会松开,5个月不会抓物,8个月不会独坐,10个月不会爬;1岁多不会走。总而言之,很多脑瘫宝宝的早期症状表现为过分安静,主动运动少、或是不明原因的哭闹、造成护理困难。

  当然,与之相反的一些脑瘫宝宝则常表则为好哭、任性、固执、孤僻、脾气古怪、情感脆弱、易于激动,有的有快活感、情绪不稳定等,手足徐动型患儿较为常见。此外,多数脑瘫患儿表现有活动过多,注意力分散,行为散乱等。偶见患儿用手猛击头部、下颌等自身伤害的"强迫"行为。

  专家提醒,家长一旦发现自己的宝宝过份安静或是有以上这些异常表现时,一定要抓紧时间去医院检查,以便做到早期诊断开与治疗,为孩子的康复争取到宝贵的时间。

  在长期对小儿脑瘫的研究中,我们早已发现,人类大脑的可塑性在四岁以内,分工尚未定型时启动其代偿功能较易,一旦形成固定形态,再改变就较难了;另外从肢体运动功能来讲,在3-4岁内关节挛缩程度相对讲较轻微,手法矫治也较容易。

  因为某些主观及客观因素所致,也因为医疗技术水平的有限,小儿脑瘫曾一度被视为不治之症,让不少患儿及其家庭背上了沉重的思想负担,甚至悲观绝望放弃治疗。而目前医学界早已达成共识,小儿脑瘫如果在早期得到正确治疗则会达到事半功倍之效果。因此,千万不要再让脑瘫是不治之症的观点所迷惑,贻误了孩子的最佳治疗时机。

  在患儿病情得到确诊之后,尽早介入训练,通过视、听、触、模仿、照镜,上肢各关节活动等被动输入各种感觉,可促使患儿对人、物的有意注意和对周围环境的关心,手眼协调,逐步恢复运动功能。其核心是将身体的动作,手足的活动方式教给孩子,使其掌握正常运动动作。更重要的是因运动功能的改善,使患儿能广泛的接触外界,又促进了患儿智力的开发,十分有利于以后的发育成长。

  因此,要从简单到复杂,从易到难来进行。早期功能训练可以防止肌肉萎缩,挛缩和关节强直与骨骼畸形。手术矫形后也必须配合功能训练、作业疗法才能巩固效果。所以,脑瘫的康复功能训练对脑瘫有特殊的应用价值。

  我们建议,当患儿生长到2岁半至6岁的最佳手术年龄段时,我们应尽早为其安排FSPR术,该术式采用术中电生理监测技术,选择康复→FSPR术→脑瘫肌力肌张力调整术(CP-MMA术)→再康复的治疗途径,与国外治疗模式一致,保证了手术效果,降低了手术风险,提高了手术疗效,也避免痉挛复发,改善运动功能,提高脑瘫患儿的生活质量和工作能力。

  脑瘫患儿经过针对性的手术治疗后,会给再次康复带来了一个很好的机会,所以脑瘫术后康复是至关重要的。一般来说,我们提倡的科学规范的术后康复训练分为一年期的院内康复及一年后的家庭康复。

  具体来说,小儿脑瘫患者在手术之后必须接受全面综合的康复治疗,主要包括多项内容:如运动(体育)疗法,包括粗大运动、精细运动、平衡能力和协调能力训练;如爬行、有目的的指认(鼻、耳等)、训练抓物、持物、起坐、摇摆、扶行(背靠墙、面朝墙)、原地运动(弯腰拾物、抬脚训练、单脚独立、原地起跳)、行、跑。

网站版权所有:上海壹博医院 沪ICP备2021021912号-3 本网站信息仅做健康参考,并非医疗诊断和治疗依据,具体诊疗还请遵照经治医师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