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400-9696-399

【扬子晚报】创全球领先范例 多学科融合技术成功治疗“瘫痪手”

来源:上海壹博医生集团   发布时间:2019-06-14   编辑:Dr.Eber

  扬子晚报网2017年4月17日讯 (记者 罗晓娜)上海壹博医生集团4月17日在上海浦南医院公布创新治疗突破成果,对一名脑损伤致肢体偏瘫病人,壹博医生集团功能神经外科团队、手外科团队和浦南医院联合开展临床攻关并取得重大突破:利用融合技术、多学科序贯手术的方式,该名病人曾长期运动功能缺失的肢体目前均康复至接近正常人的功能,并且疗效保持“稳中有升”。根据资料检索,全球范围内目前像这样通过融合技术治疗偏瘫的尚无先例。上海市卫生计生委新闻宣传处处长王彤、浦东新区卫生计生委主任范金成、浦南医院院长刘卫东、上海壹博医生集团发起人孙成彦教授共同见证这一时刻。

  我国目前40岁以上成年人中风偏瘫发病率已达到2%
  根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目前40岁以上成年人中风偏瘫发病率已达到2%,病人总数已超过千万人,到2030年,中国将有3177万名脑卒中患者。另外,由外伤、炎症、脑肿瘤、脑血管病等引起的偏瘫,目前也至少以百万病人计。
  在偏瘫的治疗上,目前主要是通过矫形、神经移植嫁接、运动康复等手段。不过,我国的偏瘫治疗的总体预后效果不尽如人意,尤其是肢体肌张力超过三级的病人,几乎全部面临复发问题。导致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不同学科“分而治之”、各扫门前雪,整体治疗呈现出技术单一、断裂、碎片化的无序状态,以至于医疗资源没有实现“最大公约数”,片段式治疗更多地关注当前效果,没有对病人实现整合治疗。
  “融合技术”创新理念让患者手功能康复
  通过4年的持续临床攻关和治疗追踪,上海壹博医生集团孙成彦功能神经外科团队与胡韶楠手外科团队(胡系华山医院手外科教授)共同合作,采用“融合技术”的创新理念,将功能神经外科领域的“高位颈椎单侧椎板切开功能性选择性脊髓神经后根部分离断术”和手外科领域“颈7神经移位嫁接术”,这两个分属于不同学科的术式成功实现跨学科嫁接融合。针对一名出生后就偏瘫的青年男性病人,“融合技术”使手术效果取得了1+1>2的效应,一方面基本实现了患者手功能的康复,另一方面也破解了长期以来“瘫痪手”治疗效果不稳定、易复发的技术瓶颈。
  出生就偏瘫的病人如今已有巨大改变
  病人林淳诚,男,19岁,福建人。因出生时产钳助产,导致左侧大脑局部出血引发脑损伤,造成右侧上下肢发育迟缓、功能障碍。三岁左右才可独立行走,逐步出现行走异常姿势,主要表现为步态不稳,走路踮脚尖,并出现足内翻畸形,俗称“马蹄足”。同时开始出现右手不灵活,右手活动受限,表现为右手抓握困难,伸指困难,拇指内收、手尺偏畸形,前臂旋前畸形,手功能严重障碍并逐步丧失精细运动能力。从体型举止上来看,治疗前,他两只肩膀一高一低,只能翘着脚尖困难地走斜线,手功能低下,不能抓举筷子。随着年龄的增长,病人虽然外形已经酷似成年人,但是很多基本的独立生活能力(譬如自己吃饭、系扣子、拉衣服拉链、上厕所等)都不具备。另外,尽管患者家庭带着他到处奔波求医,耗尽全家积蓄,但是长期以来一直没有得到正确、系统的治疗,导致上述运动功能处于持续退化状态。随着病情逐渐加重,病人已经出现上下肢肌张力增高、肌肉萎缩现象。根据当地医院预判,林淳诚最终可能逐步丧失全部运动和生活功能。 

 患者在接受治疗后,基本实现了手功能的康复

  患者在接受治疗后,基本实现了手功能的康复
  <改变一:一口气骑车10公里>
  2013年5月经病友介绍 ,患者找到孙成彦教授,明确诊断系脑出血后遗症——右侧肢体偏瘫(痉挛型)。从2013年起,孙成彦团队开始介入对林淳诚的治疗。通过一期功能性选择性脊髓神经后根部分离断术(FSPR)和二期肌力、肌张力调整术,术后患者右下肢肌张力降为正常,足内翻畸形完全矫正,脚后跟可以放平。经进一步康复治疗,躯体平衡改善,下肢肌肉力量提高,行走姿势接近正常,目前可以一口气骑自行车10公里。
  <改变二:学会了捡豆子拿筷子>
  从2015年起,孙成彦主任开始对林淳诚实施创新型“融合技术”手术,以矫正他的“瘫痪手”:首先采用高位颈椎单侧椎板切开功能性选择性脊髓神经后根部分离断术,解除了他肩部和上肢的僵硬状态,降低了过度增高的右上肢肌张力,使右侧肩膀的高耸状态恢复到与对侧一致,右手开始出现了稳定的抓握状态。经围手术期康复训练,上肢的力量及手指的力量均得到了提高,但是右手的灵活性依然存在较大问题,尺偏畸形未完全改善,前臂旋后不能。到这一阶段,患者可以独立做捡豆子、拿筷子等简单动作,部分改善了运动功能。
  <改变三:泡茶切菜无障碍>
  2016年9月,由手外科团队负责人、华山医院手外科胡韶楠教授接力治疗,实施健侧颈7神经移位嫁接手术,同时矫正了尺偏畸形和前臂旋后不能。之后,在着名手功能康复专家贾杰教授指导下,浦南医院功能神经外科围手术期康复团队对病人进行了2周的强化康复训练,随后病人回到当地,在功能神经外科康复团队的指导下继续实施为期半年的康复训练。2017年4月,病人再次回到上海接受运动神经功能检查。最新评估显示,林淳诚的偏瘫手已经基本恢复到了正常运动功能,从事对指、切菜、泡功夫茶等精细动作已没有障碍,可以像正常人那样学习和工作。
  病人现在正在努力学习发微信,他希望今后可以像身边亲朋好友那样,没事发个朋友圈晒晒美食,过上寻常人的幸福小生活。下一步,专家团队还将对他实施进一步康复训练,以巩固成果,帮助他提高手指的灵活性以完全达到正常人程度。
  “融合技术”产生了更有效的治疗方式
  目前,中国已有脑卒中病人1720万人,保守统计其中有75%的患者出现了卒中后软瘫、痉挛瘫等症状。在医学上,软瘫是指肌张力低下甚至为零的状态下,患者手脚失去活动能力。痉挛瘫,指患者虽然肢体可以活动,但是肌肉僵硬、缺乏灵活性,不能实施精细动作,肢体丧失了运动和生活等社会功能。软瘫和痉挛瘫,在医学上统称为偏瘫。
  还有另一种导致肢体痉挛、畸形或功能障碍的情况,即婴儿出生时因为受到产钳等外力作用导致的脑损伤、脑瘫、意外伤害等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损害。
  “融合技术”的使用,使得上述情况导致的肢体偏瘫、痉挛、畸形或功能障碍患者,今后都有了一种更为有效的治疗方式。
  在对林淳诚的治疗过程中,孙成彦和胡韶楠两大团队合作创造出了一种全新的序贯式治疗方式——优先解除肢体痉挛状态,再行神经移植和手畸形矫正,最后进行康复训练。目前在全球范围内,这种将序贯式疗法用于偏瘫治疗的案例,还没有过先例。因为,长期以来医学界对于像林淳诚这样的偏瘫病人,治疗技术种类多样且大多已成熟,但治疗理念上则始终呈现出各自为政的局面,并且各类技术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譬如病人在神经内科求医,神内医生可以通过给他注射肉毒素来解决肢体痉挛症状,然而这种治疗效果短期且不稳定;病人到手外科求医,神经移位术和畸形矫正是常见治疗方式,在手神经功能重建方面效果明显,但由于痉挛问题没有解决,术后复发率和手术失败率仍然较高;如果病人仅仅接受功能神经外科治疗,手术对于解除痉挛的效果明显且稳定,几乎不会复发,但是肢体精细运动功能却无法获得最佳矫正;而病人如果求助于康复专科,康复训练可以解决一时的功能问题,却仍然是治标不治本,病情反复是常态。
  也就是说,在过去的治疗模式下,未能解决如何兼顾改善手功能和效果稳定的问题,因而病人无法获得最佳治疗效果。
  因此,此次手术最大的创新意义在于,颠覆了陈旧的治疗理念,将解除痉挛、神经移位、畸形矫正和康复训练这些原本支离的技术,根据病人个体化的病情予以重新融合、整体运用,使得三大技术同时在一只手上发挥出了最大效应。同时,中枢神经系统手术和周围神经手术技术实施融合后,既化解了功能神经外科单纯解除痉挛、不能矫正肢体畸形、不能神经功能重建的技术缺陷;也突破了手外科术后容易产生肢体痉挛复发、导致手术失败的局限性。
本文来源扬子晚报,原文链接 http://www.yangtse.com/shehui/2017-04-17/1238267.html

推荐阅读/ Recommended reading

网站版权所有:上海壹博医院 沪ICP备2021021912号-3 本网站信息仅做健康参考,并非医疗诊断和治疗依据,具体诊疗还请遵照经治医师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