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400-9696-399

抓住脑瘫征兆 科学应对有效

来源:上海壹博医生集团   发布时间:2012-09-20   编辑:Dr.Eber

  脑瘫是指大脑在尚未成熟阶段,因为各种原因而受到损害和损伤,从而引起非进行性运动功能障碍和姿势异常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综合征。脑瘫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由于类型、受损部位的不同而表现各异,即使同一病人,在不同年龄阶段表现也不尽相同。虽然临床表现比较复杂,但归纳起来不外乎以下4个特点。

  1、运动发育落后、主动运动减少

  运动发育落后主要表现为粗大运动及精细运动发育落后,脑瘫最早表现的症状是头部控制能力差,如正常小儿2个月垂直位能抬头,3个月能俯卧能抬头,而脑瘫患儿往往要到12个月或更迟才能完成。如果小儿4-5个月时不能抬头和竖头要怀疑是否有脑瘫。

  主运运动减少也是脑瘫患儿的早期表现之一。新生儿期表现为动作减少、吸吮能力及觅食均较差,喂养困难,有的很少啼哭。3个月小儿仰卧时有踢腿、蹬踏动作,正常时是交替的踢蹬,脑瘫小儿的踢蹬活动明显减少,或双腿同时踢蹬。若仅有一侧下肢踢蹬,另一侧不动,则不动的一侧属异常。脑瘫小儿很少出现爬的动作,即使爬时动作也不协调。

  2、肌张力异常

  新生儿除个别严重的表现为肌张力增高外,大多数表现为肌张力低下。以后随着月龄增长,肌张力逐渐增高,与正常小儿由高逐渐降低相反,俯卧时臀部抬得很高,膝很难伸直,直立悬空位时,正常小儿下肢屈曲,而脑瘫小儿下肢伸直。6-12个月时肌张力明显增高,扶坐时膝很难伸直,向后倾倒。

  1岁以内小儿可以检查关节活动范围了解其张力,正常小儿各关节活动范围如表所示,其中内收肌角、足跟碰耳、蹠窝角等大于表中所列度数为肌张力偏低,小于表中数字为肌张力增高。足背屈角相反,大于60-70度为肌张力增高,小于60-70度为肌张力减低。

  3、姿势异常

  脑瘫患儿异常姿势多种多样,与肌张力异常及原始反射延迟消失有关,在各个体位时都会有异常的表现。比如在俯卧位时由于紧张性迷路反射延缓消失,婴儿时期表现为俯卧位时屈肌张力明显增高,四肢屈曲,臀部高于头部,为新生儿姿势的延续。有时表现为抬头困难,双上肢不能支撑躯体,肩部着床,臀部高举。

  手足徐动型及共济失调型表现与痉挛型不同,在第一年时,常常安静躺着,几乎没有自主运动,仰卧位时其姿势与痉挛型相反,表现为下肢屈曲,髋外展,踝背屈。抱呈直立位时,能控制头在正中位。

  4、反射异常

  痉挛性脑瘫儿膝反身、二头肌反射活跃或亢进,有时还可引起踝震挛及Babinski病理征。此外脑瘫儿还表现为原始反射延缓消失和保护性反射减弱或不出现。

  比如最常见的拥抱反射,正常婴儿出生后即出现,6个月时消失。如果3个月内不出现或6个月不消失均属异常。痉挛型脑瘫腱反射活跃,但若肌张力极度增高时,此反射也可能引不出。对有怀疑者进行检查进,其体位呈半仰卧位,检查时所施加的刺激是让其头部从后方下落。有轻度受惊吓的反应或看不到任何反应,为阴性反应。而阳性反应为上肢外展、外旋或者屈曲,各手指伸展、外展。

  也就是说,脑瘫儿童会伴有智力、视听觉、进食、吞咽、言语、行为等多种障碍,将严重影响儿童的一生。如果家长能及时发现的话及早送医救治的话,就能做到尽量减少这种病对孩子的伤害。

  一旦确诊脑瘫,那么正确地选择治疗方式也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我们在长期的治疗过程中发现很多脑瘫患儿的家长由于急于看到治疗效果等原因而很难选择正确的治疗途径,往往会浪费很多金钱,更可惜的是错过了治疗的最佳时机,针对这一现状我们有必要提醒家长对治疗的全过程提出正确的选择,以避免不必要的浪费并选择最佳的治疗方式。

  脑瘫治疗最科学的选择,就是坚持手术和康复相结合的原则,尤其是发病率最高的痉挛型脑瘫,必须坚持康复→FSPR手术→脑瘫肌力肌张力调整术→康复的治疗原则。片面地强调某一方法如何神奇,或者某一技术的应用会带来一劳永逸的功效,都是不客观的,不讲科学的。

  具体来说中,在系统康复训练的基础上,我们可以为符合手术条件的脑瘫患儿施行外科手术,比如痉挛型脑瘫可以选择FSPR术,主要的效果是缓解肌肉的痉挛状态,解除患者过高的肌张力。FSPR术后不会造成脑瘫患儿瘫痪,不会影响支配肌肉运动的神经前跟及运动功能,可以为进一步康复训练创造良好基础,手术最好在孩子2.5岁至6岁之间进行。

  由于脑瘫患儿的肌肉长期痉挛易造成肌肉发育迟缓而出现关节畸形,所以,尽早手术有可能通过一次手术就较彻底地改善运动功能,一旦出现关节畸形,往往还需二期手术(即脑瘫肌力肌张力调整术)进行处理。如单纯从改善痉挛状态的角度,对手术年龄并无要求。

网站版权所有:上海壹博医院 沪ICP备2021021912号-3 本网站信息仅做健康参考,并非医疗诊断和治疗依据,具体诊疗还请遵照经治医师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