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400-9696-399

科学应对脑瘫莫要谈“脑瘫”色变

来源:上海壹博医生集团   发布时间:2014-09-04   编辑:Dr.Eber

  我国0-6岁儿童中脑瘫的患病率为1.2‰-2.7‰,平均为1.92‰,约有31万人,并以每年4.6万人比例递增。很多家长谈“脑瘫”色变,以为孩子得了小儿脑瘫就会变成傻子,没有办法治疗了。因为陷入痛苦不堪的境地,还没开始就想放弃对孩子的治疗了,更有甚者会遗弃罹患脑瘫的孩子。

  而事实上呢?我们通过研究发现,小儿脑瘫只要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运动功能可以得到改善,生活自理能力也可得到提高,甚至可以回归社会。

  这里所说的小儿脑瘫是指小儿从出生前到出生后1个月,由于任何原因造成的非进行性脑损伤综合征,主要表现为中枢性运动障碍与姿势异常。同时常常伴有智力,语言,视觉,听觉障碍,行为异常,癫痫等。

  导致脑瘫的高危因素主要有:

  (1)产前因素:宫内巨细胞,风疹病毒,弓形体感染,中毒(重金属,一氧化碳,苯类,饮酒,吸烟),染色体异常,接触放射线,药物(激素,抗癌药),孕母前置胎盘,先兆流产,贫血,营养不良,心,肾疾病,妊娠中毒症,妊高症,多胎,多胎间输血等。

  (2)产时因素:新生儿窒息,颅内出血,缺氧缺血性脑病,脐带绕颈,急产,早产,过期产,低体重,巨大儿,核黄疸,新生儿低血糖,分娩中感染(脑膜炎),分娩困难,迁延,羊水异常。

  (3)产后因素:中枢神经系统感染(脑炎,脑膜炎),脑外伤,中毒和心肺功能障碍,营养障碍,破伤风等。国内最常见的高危因素:早产,窒息,核黄疸。

  欧洲脑性瘫痪监测组织(SCPE)的临床分型原则是:根据患者个体神经肌肉运动功能异常主导表现形式完成脑性瘫痪临床分型原则。根据SCPE的分型理念,目前脑瘫可分为痉挛型脑瘫、运动障碍型脑瘫(肌张力障碍型、手足徐动型)以及共济失调型脑瘫,这一倡导为当今更多学者和组织推荐,也不主张将混合型纳入临床分型原则,受到广泛支持。

  如果根据运动障碍涉及的部位分类的话,脑瘫可以分为单侧瘫、双侧瘫、四肢瘫、单肢瘫以及三肢瘫五大类;而根据运动障碍分类的话,脑瘫可分为几乎没有行动限制、具有中度运动限制、具有重度运动限制的脑瘫患儿以及有目的性的运动及动作完全不可能完成等四类。

  以上所述的3种分类方法,特别是按临床特点分类和瘫痪部位的分类,对脑瘫的康复尤为重要。因为分清脑瘫患儿的疾病类型、瘫痪部位和障碍程度,将会对治疗计划和治疗目标起决定性作用,可以预测患儿将来恢复的程度及回归社会的可能性。

  经过长期的临床实践验证,目前理想的脑瘫治疗方法是集康复训练、手术治疗于一体的综合性康复治疗,而它们在其中所起的作用也各不相同:外科手术主要是解决瘫痪造成的肢体运动障碍,而不是针对原发性病灶进行治疗;矫形手术主要是在解痉手术之后,对已经发生的关节畸形、脱位、肢体畸形等进行矫正,也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引起肌肉痉挛、关节肌腱挛缩、关节畸形的真正原因。

  此时我们要特别注意一点,脑瘫一期手术(FSPR术)与二期手术(CP-MMA术)的时间顺序千万不可搞错,必须先行FSPR术解痉之后,方能行肌力肌张力调整术进行矫正治疗,否则畸形情况必将复发。

  特别要提出,手术之后的功能锻炼是决定疗效的一个必不可少的要素。一般来说,术后一年最好在专业康复师指导下在医院进行训练,患儿出院回家后必须在家中继续进行训练才能保证疗效。

网站版权所有:上海壹博医院 沪ICP备2021021912号-3 本网站信息仅做健康参考,并非医疗诊断和治疗依据,具体诊疗还请遵照经治医师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