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400-9696-399

揭开痉挛型脑瘫真相科学应对

来源:上海壹博医生集团   发布时间:2015-09-02   编辑:Dr.Eber

   对于脑瘫儿来说,不管是痉挛型的,徐动型的,还是软瘫的,归根结底肌力都低。比如痉挛型患儿,不要看张力很高,就以为他很有力,肌力很好。这些都是假像,是高张力掩盖了低肌力。当剥去高张力的外衣后,才会显现出痉挛型脑瘫真相。

 
  临床发现,痉挛型脑瘫是目前最常见的一种脑瘫类型,约占全部脑瘫患者的60%~70%,一般以出生时有过缺氧窒息与体重过低的孩子易发本型。痉挛型脑瘫患儿全身肌张力增高,有肌腱反射亢进、踝痉挛。站立行走时出现全身性紧张,双上肢屈曲、伸直较困难,双下肢常常处于交叉状态,这种姿势称为“剪刀步”。
 
  严重的痉挛型脑瘫在新生儿期就可表现为伸肌张力增高(正常新生儿屈肌占优势),仰卧位时双下肢伸直,两腿分开(外展)困难,有时背部肌肉紧张头后仰,医学上称为角弓反张姿势,即头肩和臀着床,腰背离床拱起:双肘屈曲,两手紧紧握拳。
 
  所以,痉挛型脑瘫要比其它类型脑瘫儿多一道降张力的程序。降张力容易,增肌力难,这是普遍规律。3个月降下来的张力,6个月不一定能把肌力增上去。但是不降张力又不行,高张力严重影响着孩子的正常运动能力,导致了很多异常姿势的出现。异常姿势和高张力的残存又反过来抑制着肌力的增加。
 
  痉挛型脑瘫最明显的特征是肢体伸张反射亢进,主要表现为肌张力增高,肢体异常痉挛性,可随着成长而发生关节挛缩变形,可抑制下肢的内收交叉、屈膝屈髋、尖足、足内外翻。也就是说,痉挛型脑瘫患儿下肢常会出现异常的痉挛性,造成运动障碍。
 
  正常行走功能对每个人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对于痉挛型脑瘫患儿下肢异常的手术及训练也显重尤为重要,在早期康复训练时可采用双下肢交互运动训练,对降低肌张力,抬腿跨步都有帮助,双下肢外展、外旋训练,纠正内收交叉,双侧内收肌的放松和按摩,骑跨于滚筒、花生球上或借助于髋关节外展训练椅。
 
  另外,还可以利用手法和内外翻矫正板纠正足内外翻,胭绳肌牵张训练。髂腰肌牵张训练,跟腱的牵拉训练及足背屈的维持训练,以纠正尖足,髋关节伸展训练以纠正屈髋,搭桥式练习,促进骨盆伸展和加强腰背肌肌力。
 
  根据我们多年的临床治疗研究发现,痉挛型脑瘫患儿又是最容易治疗的一种类型,但在治疗过程中应注意手术治疗与康复训练缺一不可,必须坚持康复→FSPR手术→脑瘫肌力肌张力调整术→康复的原则。若缺少其中一任何一个方面,则患儿无法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
 
  FSPR是通过多导联电生理技术进行术中监测,决定脊髓神经后根的切除比例,使切除感觉神经的范围和比例更科学更客观,全面调整患者的肌肉张力,使痉挛肌肉的肌张力尽量接近正常状态,可以达到全面调整肌张力的作用,为其运动功能最大限度的恢复提供了前提条件。
 
  一般来说,对痉挛型脑瘫合并有固定性畸形患者,在施行FSPR术后1~12个月后再行二期手术为可行的方案。关节挛缩一般需要Ⅱ期手术解决。轻度畸形通过训练可以改善或纠正。较严重的畸形,FSPR术后至少训练半年以后来医院复查,确定哪些部位需要Ⅱ期手术治疗。
 
  对脑瘫患儿来说,手术之后的功能康复是很重要的。患儿在手术后由于痉挛的解除、肌张力降低,原本的肢体状态被改变,所以必须早日开展术后的肌力康复以恢复正常状态。这里所说的肌力训练以臀大肌、股四头肌、小腿腓肠肌为主。此外,姿势与平衡能力的训练、站立及行走训练都要注意科学的方法。脑瘫术后康复训练对患儿有效达到生活自理、回归社会至关重要。
网站版权所有:上海壹博医院 沪ICP备2021021912号-3 本网站信息仅做健康参考,并非医疗诊断和治疗依据,具体诊疗还请遵照经治医师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