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400-9696-399

治疗脑瘫需避免“千篇一律”

来源:上海壹博医生集团   发布时间:2012-07-08   编辑:Dr.Eber

  小儿脑性瘫痪(简称小儿脑瘫)包括多种原因引发非进行性的中枢性运动功能障碍,临床上表现为瘫痪、低智、抽搐、多动及视、听、语言等功能异常,类似于成人脑中风及其后遗症的症状。在脑瘫FSPR术运用于临床上,并治疗了众多脑瘫患儿的过程中,我们总结出了一点经验:那就是应有一整套针对每个病人不同情况的详细术前临床评估,并选择合适术式进行个体化治疗,避免“千篇一律”,同时应强调术后坚持长期正规康复训练的重要性,这是保证疗效、防止复发的关键。

  从研究得知,小儿脑瘫病因多种多样,通常致病因素分为出生前、出生时和出生后三类:

  1、出生前因素:主要是胎儿期的感染、出血、缺氧和发育畸形,以及母亲的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糖尿病、腹部外伤和接触放射线等;

  2、出生时因素:或由于羊水堵塞、胎粪吸入、脐带绕颈等所致的窒息,或由于难产产钳所致的产伤、颅内出血及缺氧,早产;

  3、出生后因素:新生儿发生核黄疸、严重感染、外伤及脑缺氧等,也可以致脑性瘫痪,脑缺氧和脑出血在小儿脑瘫发病原因中是最主要的。在脑缺氧和脑出血中除去一些人为因素外,主要是与小儿体内元素代谢不平衡有关,发检结果与成人脑中风及其后遗症的发检结果有相似之处,也可以说与其母亲在妊娠期体内元素代谢不平衡有关,这是内因,也是根本原因。

  而小儿脑瘫依据运动功能障碍的范围和性质或分为痉挛型、运动障碍型、共济失调和混合型四种:

  1、痉挛型:约占全部病人的75%,通常与其他型的症状混合出现,表现是中枢性脑瘫痪,在病理上涉及上部神经元,主要在锥体束。此类又分为痉挛性双侧瘫痪、痉挛性四肢瘫痪、痉挛性偏瘫、痉挛性截瘫、痉挛性三肢瘫痪及痉挛性单肢瘫痪。

  2、运动障碍型:为锥体外性瘫痪,约占全体病人的20%,出现无目的、不自主的动作,均为双侧性。新生儿时期发生黄疸后所得的后遗症大多属此型。往往伴有智能发育不全,有的还并发癫痫病。

  3、共济失调型:约占全部的1~2%,可单独出现,主要病变在小脑,步态不稳,快变轮换动作较差,指鼻试验易错,肌张力不全。

  4、混合型:同一个婴儿可表现上述1~2个型的症状。

  我们也要该牢记一点:手术治疗能够解决其他治疗所不能解决的一些问题,但手术治疗有着严格的适应症,不是所有的脑瘫患者都能接受FSPR手术治疗。手术的适应症越好,手术疗效也就越好。FSPR是在SPR术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最初在使用SPR术治疗脑瘫患儿的过程中,我们认识到手术切除范围大,创伤大,出血多,并发症多,容易导致患者肌肉无力,马蹄足加重,于是又开始在手术器械、手术思路及临床解剖学等方面试图改进,开创了功能性选择性脊神经后根部分离断术(即FSPR)术。

网站版权所有:上海壹博医院 沪ICP备2021021912号-3 本网站信息仅做健康参考,并非医疗诊断和治疗依据,具体诊疗还请遵照经治医师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