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400-9696-399

脑瘫有迹可循可及时发现治疗

来源:上海壹博医生集团   发布时间:2014-04-08   编辑:Dr.Eber

  小儿脑瘫临床表现多种多样,由于类型、受损部位的不同而表现各异,若同时存在两种类型,则表现更为复杂,即使单一种类型,在不同年龄阶段,表现也不一样。虽然临床表现错综复杂,但归纳起来不外乎以下四个特点。

  1、运动发育落后、主动运动减少

  运动发育落后主要表现为粗大运动及精细运动发育落后,必须仔细检查,才能早期发现。脑瘫最早表现的症状是头部控制能力差,如正常小儿2个月垂直位能抬头,3个月能俯卧能抬头,而脑瘫患儿往往要到12个月或更迟才能完成。

  如果小儿4-5个月时不能抬头和竖头要怀疑是否有脑瘫,正常小儿4-5个月能主动伸手触物,6-7个月能独坐,8-10个月能爬,1岁时能独自站立,不超过15个月能独走。脑瘫小儿上述动作则明显延迟,如上述动作延迟2个月以上的小儿宜进一步检查。

  主运运动减少也是脑瘫患儿的早期表现之一。新生儿期表现为动作减少、吸吮能力及觅食均较差,喂养困难,有的很少啼哭。3个月小儿仰卧时有踢腿、蹬踏动作,正常时是交替的踢蹬,脑瘫小儿的踢蹬活动明显减少,或双腿同时踢蹬。若仅有一侧下肢踢蹬,另一侧不动,则不动的一侧属异常。

  正常小儿4-5个月以后会主动手张开取物,如果一手很少活动或经常呈握拳状属异常。脑瘫小儿很少出现爬的动作,即使爬时动作也不协调。手足徐动型患儿的婴儿时期肢体很少活动,其不自主运动与正常婴儿的活动不易区别,但面部常出现一些怪异的表情。

  2、肌张力异常

  新生儿除个别严重的表现为肌张力增高外,大多数表现为肌张力低下。以后随着月龄增长,肌张力逐渐增高,与正常小儿由高逐渐降低相反,俯卧时臀部抬得很高,膝很难伸直,直立悬空位时,正常小儿下肢屈曲,而脑瘫小儿下肢伸直。6-12个月时肌张力明显增高,扶坐时膝很难伸直,向后倾倒。

  1岁以内小儿可以检查关节活动范围了解其张力,足背屈角相反,大于60-70度为肌张力增高,小于60-70度为肌张力减低。上肢可通过检查围巾症了解其肌张力。

  手足徐动性脑性瘫痪小儿有时在1岁内并无肌张力增高,随着年龄增长而肌张力增高,表现为齿轮状或铅管状肌张力增高。

  肌张力低下型为一种少见的脑性瘫痪类型,表现为肌张力低下,但腱反射活跃或亢进。

  3、姿势异常:

  脑瘫患儿异常姿势多种多样,与肌张力异常及原始反射延迟消失有关。

  (1)俯卧位:由于紧张性迷路反射延缓消失,婴儿时期表现为俯卧位时屈肌张力明显增高,四肢屈曲,臀部高于头部,为新生儿姿势的延续。有时表现为抬头困难,双上肢不能支撑躯体,肩部着床,臀部高举。

  (2)仰卧位:也受紧张性迷路反射的影响,表现为仰卧时伸肌张力增高,头后仰、下肢伸直,有时甚至呈角弓反张位。另外由于不对称颈紧张反射持续时间延长(正常小儿4-5个月时消失)。表现为当头转向一侧时,枕部一侧的上肢及下肢呈屈曲状,面部一侧上下肢伸直。此反射的存在还阻碍了患儿翻身动作的发育。

  (3)直立位:正常3-4个月的小儿当扶其腋下呈直立悬空位时,表现为双下肢屈曲,6个月扶呈直立位时,下肢能支持体重。脑瘫儿直立悬空位时往往两下肢内旋、伸直、足尖下垂,两下肢由于内收肌张力增高表现为两腿交叉呈剪刀状。脑瘫儿直立位时,头、脊柱、足跟往往不能保持一条垂直线,髋腰部侧弯;或表现两大腿内旋,膝半屈,下肢呈X-形,足尖着地。

  (4)由仰卧位牵拉呈坐位:握住小儿双手,缓缓从仰卧位拉成坐位(即牵拉反应)时,正常小儿4-5个月时不再明显后垂,两上肢能主动屈肘,而脑瘫儿在牵拉的过程中,头极度后垂,下肢伸直,不经坐的姿势直接拉成直立位。

  手足徐动型及共济失调型表现与痉挛型不同,在第一年时,常常安静躺着,几乎没有自主运动,仰卧位时其姿势与痉挛型相反,表现为下肢屈曲,髋外展,踝背屈。抱呈直立位时,能控制头在正中位。

  4、反射异常:

  痉挛性脑瘫儿膝反身、二头肌反射活跃或亢进,有时还可引起踝震挛及Babinski病理征。此外脑瘫儿还表现为原始反射延缓消失和保护性反射减弱或不出现。

  (1)拥抱反射:

       正常出生后即出现,6个月时消失。如果3个月内不出现或6个月不消失均属异常。痉挛型脑瘫腱反射活跃,但若肌张力极度增高时,此反射也可能引不出。

  检查方法:被检查者的体位呈半仰卧位,检查时所施加的刺激是让其头部从后方下落。

  阴性反应:有轻度受惊吓的反应或看不到任何反应。

  阳性反应:上肢外展、外旋或者屈曲,各手指伸展、外展。

  (2)握持反射:

        正常情况下3~4个月逐渐消失,脑瘫时持续时间延长,手经常呈握拳状。

  检查方法:仰卧或坐位,用食指或小棒从尺侧按压手掌。

  阳性反应:小儿手指迅速屈曲、紧握。

  (3)紧张性迷路反射:

        仰位呈伸展模式,俯位呈屈曲模式。正常儿2个月内阳性。持续阳性,影响正常运动发育。

  (4)紧张性颈反射:

  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从俯卧位抱起,将其头部尽量前屈和背伸。

  阳性反应:头屈曲时,上肢屈曲,下肢伸展;头伸展时,上肢伸直,下肢屈曲。正常小儿5个月左右转为阴性。

  (5)不对称颈紧张反射:

  正常情况下生后1个月以内明显,4~5个月时消失。脑瘫小儿持续存在,以致影响翻身动作的发育。

  检查方法:被检者仰卧位,面部朝上,头部处于中间位,上下肢处于伸展位。检查时施加的刺激是使头部转向另一侧。

  阴性反应:无论患儿的头部转向哪一侧,被检查患儿的肢体都无任何反应。

  阳性反应:当头部向侧方旋转,处于面侧一方的上下肢伸展或者伸肌紧张度增高,而另一侧的上下肢屈曲或者屈肌的紧张度增高。

  (6)保护性反射不出现:

  正常小儿1个月扶成直立位时,小儿能竖头,4个月直立位时将小儿躯干向左右倾斜时头能保持正中位。脑性瘫痪小儿不出现此反射。正常4~6个月小儿扶成坐位时,突然倾斜其肢体位时,能伸出上肢,脑瘫小儿不出现此动作。8~9个月的正常小儿能引出"降落伞反射",脑性瘫痪小儿无。

  ◆ 在小儿运动发育落后出现以前,如有以下列表出现时应想到脑瘫的可能:

  1、过度激惹、持续哭闹及入睡困难;

  2、喂养困难,吸吮及吞咽不协调,频繁吐沫,体重持续不增;

  3、对噪声及体位改变容易出现"惊吓",平时"敏感"、易"激动";

  4、护理困难,表现在穿衣时难将其手臂插入袖面,背部僵硬呈弓形并哭叫;

  5、运动发育出现"提前",如患儿在会坐以前当别人扶呈立位时能双腿直立支撑身体;

  6、经常用一只手去物,握物,可能是偏瘫。

  但以上情况需综合考虑,并非具备某一项就诊断为脑瘫。需要指出的是,在脑瘫的诊断方面,主要依靠临床表现、病史和体检。CT和MRI及脑电图检查均不能起诊断作用,CT和MRI能了解颅脑有无异常,对探讨脑瘫的病因及判断预后有帮助,脑电图对判断是否合并癫痫有参考价值,它们都不能肯定或否定脑瘫的诊断。

网站版权所有:上海壹博医院 沪ICP备2021021912号-3 本网站信息仅做健康参考,并非医疗诊断和治疗依据,具体诊疗还请遵照经治医师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