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400-9696-399

脑瘫科学分型针对治疗

来源:上海壹博医生集团   发布时间:2013-04-25   编辑:Dr.Eber

  目前世界上致有三种分型观点,分别是根据临床特点、运动障碍涉及的部位及运动障碍这三个方面来进行不同的分型,这种科学分型将有助于脑瘫的临床康复治疗。

  其中欧洲脑性瘫痪监测组织(surveillance of cerebral palsy in Europe,SCPE)提出的根据临床特点来分型的观点是当前最先进最科学的理念,为更多学者和组织所推荐。我们也及时引进了这种分型理念,对脑瘫儿童的康复治疗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1、痉挛型:全身肌张力增高,有肌腱反射亢进、踝痉挛。站立行走时出现全身性紧张,双上肢屈曲、伸直较困难,双下肢常常处于交叉状态,这种姿势称为"剪刀步"。因肌张力长期增高,肌腱易短缩,关节挛缩变形。如跟腱短缩形成尖足,走路时只能用脚尖着地,膝关节屈曲挛缩不易伸直、髋关节屈曲挛缩不能后伸(患儿不能做向后方踢腿的动作)。此型多见于四肢瘫、双下肢瘫及偏瘫型脑瘫。

  2、运动障碍型:是最常见的先天性锥体外系病变,发病原因多为高胆红素血症、Rh因子不相容、缺血缺氧性脑病等,先天性非溶血性黄疸或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偶可引起。患者早期表现为肌张力低下,随之出现运动发育迟滞,常至3~5岁时方可直立行走或完全不能直立,跖反射多为屈性,无感觉障碍,可有智力缺陷或完全正常,少数可接受较高层次的教育,有些患者因运动及语言障碍误认为智力缺陷。

  1)肌张力障碍型:是由于持续肌收缩导致扭转、重复运动或异常姿势在随意运动或维持姿势时形成肌肉激活的异常模式,患者肌张力常呈现增高,活动动作减少。

  2)手足徐动型:手足徐动型脑瘫最明显特征是头部与四肢出现不随意运动,即在患儿做某种动作时,常会发现患儿的动作夹杂着许多多余动作,四肢、头部不停地晃动,自己控制能力差。此型肌张力可高可低,随年龄改变。根据临床表现不同又可分为:

  ①痉挛性手足徐动型:此型既有手足徐动,又有痉挛型特征,又称高肌张力的手足徐动型或者混合型。

  ②低肌张力手足徐动型:此型肌张力明显变化,从高到低来回变化。肌张力高时出现古怪动作,过后又呈现肌张力低下,头部控制能力差。

  ③舞蹈性手足徐动型:主要特征是有目的但达不到目的的运动,常以舞蹈形式或扭动的形式不间断地出现,来维持身体的平衡。

  3、共济失调型:此型主要特点是由于运动感觉和平衡感觉障碍造成不协调运动。为获得平衡,两脚左右分离的较远,步态蹒跚、方向性差。可能与小脑和锥体系、椎体外系病变有关。

  在小儿脑瘫的临床治疗上,我们要严格根据不同的类型施以针对性的治疗。如果孩子被诊断为痉挛型脑瘫后,除了在0至3岁即展开各种康复训练之外,到2.5岁至6岁时还需接受FSPR术(功能性选择性脊神经后根部分离断术)。

  FSPR术该术式通过多导联电生理技术进行术中监测,决定脊髓神经后根的切除比例,使切除感觉神经的范围和比例更科学更客观。全面调整患者的肌肉张力,使痉挛肌肉的肌张力尽量接近正常状态,同时可以达到长期、稳定、有效地解决患者肌肉痉挛痛苦的目的,更为其运动功能最大限度的恢复提供了前提条件。

  总体来说,FSPR术拥用以下五大优点:

  1、痉挛解除彻底,降低肌张力效果好;

  2、不影响肢体的运动功能;

  3、对感觉功能影响很小;

  4、可预防肢体畸形的发生与发展;

  5、有明显的总体功能改善和矫正动力性畸形的作用。

  如果孩子被诊断为手足徐动型脑瘫后,在康复训练的基础上也需在适时运用CPS手术(颈动脉外膜剥脱术)治疗:改善脑瘫患儿大脑血液供应,促进大脑发育,减少脑内兴奋性神经递质的释放,调节神经的兴奋性、增强智力、记忆力和语言能力,降低肢体的肌张力(尤其是上肢),有利于口词不清、手足不灵活、行走不稳、流口水等症状的缓解。

  另外,还可以根据患儿的实际情况,选用SPN手术及矫形手术,需要强调的是,矫形手术一定要在解痉手术之后方能进行。当然,最重要的一点仍然是坚持长期的术后康复训练,家长应在专业康复师的指导下,坚持不断的给孩子做按摩,恢复上肢或下肢等肢体的灵活性,让孩子达到康复的目的;另外还要配合进行发音训练,口腔综合训练等。

网站版权所有:上海壹博医院 沪ICP备2021021912号-3 本网站信息仅做健康参考,并非医疗诊断和治疗依据,具体诊疗还请遵照经治医师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