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400-9696-399
您现在的位置:上海壹博医生集团 > 偏瘫专题 >

中风偏瘫后肢体僵硬该怎么办?

来源:上海壹博医生集团   发布时间:2015-07-17   编辑:Dr.Eber

   目前我国中风的年发病率约有165~245/10万,患病率约250/10万,死亡率约80/10万。地区分布有南低北高和西低东高(即北方和东部地区发病率高)的趋势及城市高于农村的特点。从年龄分布来看,85%的病人在50岁以上。性别分布中男性比例略高,男女性之比约为1.2∶1。

 
  脑血管病、特别是急性脑血管病(中风)是神经系统疾患中最常见的危重病。如果说20世纪50年代以前各种传染病是人类患病的主要死因的话,那么随着传染病的有效控制,进入80年代以来,中风、冠心病及恶性肿瘤在世界范围内已然成为人类因疾病死亡的三大主因。
 
  中风是一种具有较高发病率、病死率及致残率的疾病,在患者肢体瘫痪发生发展过程中,几乎都会出现瘫痪肢体僵硬、痉挛,这是肌张力增高结果,一般从发病后两周开始出现,达到高峰后,痉挛程度又逐渐降低,并出现分离运动和随意运动,这是中枢性运动障碍恢复的典型过程。
 
  但是,在临床上多数中风患者痉挛持续的时间相当长,恢复相当缓慢,常为瘫痪与痉挛并存,即痉挛性瘫痪。表现为以抗重力肌肌张力异常增高及协调异常:上肢的肩关节内收,肘关节屈曲并旋前,手指及腕关节屈曲;下肢髋关节内收、内旋,髋、膝关节痉挛性伸直,足内翻下垂,脚趾屈曲。即“挎篮手、划圈步态”。严重影响了病人的活质量,给家庭及社会造成了严重的负担。
 
  痉挛的发生机制,目前多认为是脊髓牵张反射增强的结果。此外制动、废用、误用和过用等多因素参与肌肉的不自主过度收缩亦会导致肌张力的异常增高。
 
  对于中风偏瘫的传统治疗方案中,西医治疗包括药物和物理治疗:前者包括口服巴氯芬、妙纳、地西泮、可乐定、丹曲林等;后者包括温热疗法、寒冷疗法、电刺激疗法、运动康复疗法及肌电生物反馈等。西药防治中风肢体痉挛的疗效肯定,目前国内外首选巴氯芬,但是国内目前因为无注射剂型的巴氯芬,因此无法开展。个别患者自行从国外带药回来进行治疗。总之巴氯芬鞘内给药是非常好的痉挛瘫的治疗手段,不但使用于脑瘫,对痉挛型截瘫、偏瘫效果同样显著,而且其最大的特点是治疗的可逆性。但是费用的昂贵也将很多患者拒之了门外。而物理治疗其作用机制及疗效尚难肯定,多作为辅助治疗。
 
  目前,我们将发病机制与偏瘫高度相似的脑瘫治疗新技术运用在偏瘫治疗上,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这种偏瘫治疗新理念主张“手术、康复一体化、个性化”,开展FSPR(选择性脊神经后根部分切断术)、颈动脉外膜交感神经网剥脱术、肌张力肌力调整术、肉毒素治疗、巴氯芬泵植入术,解决了痉挛、流涎、畸形等问题。有效地解决了偏瘫传统治疗手段存在治疗理念技术落后、治疗手段不全面、治疗的碎片化、治疗效果不稳定、反弹复发等问题。
 
  其中手术治疗的主要作用是有效的降低过度增高的肌张力,解决肌张力增高引起的肌腱、关节的挛缩、肢体的僵直及关节活动不灵活。鉴于肌张力增高和挛缩畸形之间明确的因果关系,所以只有解除了过度增高的肌张力后再进行畸形的矫正,才能够确保矫形术后畸形的不复发。因此,典型的痉挛型偏瘫患者适宜接受FSPR手术治疗。

推荐阅读/ Recommended reading

网站版权所有:上海壹博医院 沪ICP备2021021912号-3 本网站信息仅做健康参考,并非医疗诊断和治疗依据,具体诊疗还请遵照经治医师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