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400-9696-399

小儿痉挛型脑瘫康复之运动治疗

来源:上海壹博医生集团   发布时间:2014-06-11   编辑:Dr.Eber

  一般低出生体重儿和窒息者易患痉挛型脑瘫,占脑瘫的60%以上,在临床上最为常见。伸张反射亢进是痉挛型脑瘫的特征,患儿主要表现为肌张力增高,肢体异常痉挛性,可随着成长而发生关节挛缩变形,显著特点为上肢内旋后伸,拇指内收、握拳,下肢内收内旋,屈膝屈髋,尖足等。在对此型脑瘫患儿进行康复时,我们应重视运动治疗。

  一是抑制上肢的内收内旋、拇指内收、握拳、屈肘、肩关节后撤,保持良好的体位和姿势,采用Bobath手技:拇指关键点控制训练;被动手指屈伸训练;上肢带关键点控制,双上肢外展外旋、上举;抱球姿势;Bobath球或滚筒上训练,仰卧其上促进全身伸展姿势。仰卧一侧并抱腿抑制头背曲,俯卧其上促进抬头和手支撑;拧毛巾式训练纠正内旋后伸;中线活动的促通。

  二是抑制下肢的内收交叉、屈膝屈髋、尖足、足内外翻:双下肢交互运动训练,对降低肌张力,抬腿跨步都有帮助;双下肢外展、外旋训练,纠正内收交叉;双侧内收肌的放松和按摩;骑跨于滚筒、花生球上或借助于髋关节外展训练椅;利用手法和内外翻矫正板纠正足内外翻;胭绳肌牵张训练;髂腰肌牵张训练;跟腱的牵拉训练及足背屈的维持训练,以纠正尖足;髋关节伸展训练以纠正屈髋;搭桥式练习,促进骨盆伸展和加强腰背肌肌力。

  三是关节活动度的改善训练和稳定性、协调性训练:各大关节的被动关节活动训练;对于严重的有踝阵挛或肌紧张的;手口眼和手足口协调性训练;双上肢支撑训练(既可促进手支撑和手指的伸展、抬头,也可促进髋关节伸展):训练床上被动支撑;楔型垫上训练;滚筒上训练;立位促通板训练以促进站立并加强下肢稳定性。

  年龄3周岁以上的可利用骑自行车、跑步机加强下肢训练。利用股四头肌训练仪既可增强下肢肌力,又可促进下肢分离运动的完善;利用娱乐体操,提高上肢侧举、上抬、外展的关节活动;手指训练可用捏取小食品、玩积木、叠纸、持笔描图、木钉盘训练等。

  四是增强体轴性旋转能力和体干的活动能力训练:体轴回旋模式(卧位、坐位、立位);仰躺于滚筒上,利用滚筒的旋转性,使患儿双下肢、髋关节、躯干以及颈背部出现伸展姿势,也可以缓慢转动滚筒,使患儿重心左侧或右侧转移,反复操作,让患儿感觉重心的变化;翻身训练:反射式翻身;手部控制式翻身;腿部控制式翻身;头部控制式翻身。

  五是坐位及坐位平衡训练,坐位平衡取决于头部的位置,躯干肌负重能力,头躯干和肢体之间的协调能力:先进行坐位的保持训练;能独坐后进行前方、左右、后方平衡,重心转移、复原的感觉训练,可借助Bobath球、平衡板进行训练以增强训练难度。

  六是爬行训练:四爬位的保持;四点、三点、两点支撑负重平衡训练;训练爬行。

  七是跪位训练:扶物双膝跪训练;不扶物双膝跪;单腿跪训练。

  八是立位及立位平衡训练:坐位到立位;跪位到立位;单腿站立;下蹲起立训练;立位平衡训练。

  九是步行训练:步行需要有一定的平衡能力、重心转移能力以及主动屈髋屈膝及足背屈功能。独站完成后,可利用助行器、步行阶梯、平行杠练习行走,若有双下肢交叉可利用外展步行板进行训练。

  另外,痉挛型偏瘫脑瘫患儿拥有较强的粗大运动能力,所以他们的手部精细运动能力可能会被更多地关注,尤其是双手的协调能力,其运动康复训练的重点为患侧上肢特别是手功能、双侧协调以功能独立。

  坐位双手功能改善:患儿触觉及本体感觉刺激输入;增强坐位重心转移和患侧承重能力;提高双上肢的游戏功能。通过最有效的训练方法是用患儿上肢、手以及躯干,教患儿独立完成活动,如书写、画画、剪、穿衣、进食等,管理自己的物品。

  运用辅助器具,如坐姿正椅、夹板、特制剪刀、刀叉餐具等,以帮助患儿技能提高,防止患侧手畸形的发生并使一些作业活动变得容易。除提高运动功能外,作业治疗师还要对患儿的社会与心理教育提高支持。提高患儿自尊、自信能力是作业治疗的重点,也是使患儿成为幸福、适应社会及双手协调功能外,可从环境上加以帮助,如用活页去固定纸张等。

  而痉挛型四肢瘫脑瘫患儿具有更严重的上肢功能训练障碍,因此抓握与释放是这些患儿的注意训练项目,这些训练必须以提高他们的日常生活能力为目标。对于轻、中度痉挛型四肢瘫的脑瘫患儿来说,其运动障碍主要为四肢肌张力升高,上肢重于下肢;一侧损害重于另一侧。感觉统合障碍主要表现为前庭觉及本体感觉信息输入障碍;感觉休眠;有时出现感觉调节困难;触觉过敏;触觉辨别问题及运动缺陷。

网站版权所有:上海壹博医院 沪ICP备2021021912号-3 本网站信息仅做健康参考,并非医疗诊断和治疗依据,具体诊疗还请遵照经治医师意见。